遇见非遗 | 神秘白族傩舞“耳子歌”

ycb (12) 2024-01-29 15:06:06

傩是远古人类为了驱除疾病、祈求平安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沘江流域的部分山寨里,至今保留着极其神秘的婚俗、建房傩仪活动——“耳子歌”,2014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白语中“耳子”意为憨子,“歌”意为舞,“耳子歌”集白族民间的歌、舞、宴、乐、祭祀于一体,是刻在云龙大山中最为质朴的文化印记。

遇见非遗 | 神秘白族傩舞“耳子歌”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1张

(谢银松 摄)

在云龙县诺邓镇龙飞村,至今仍传承着古老的傩文化。今年66岁的杨世嵩,自幼便喜欢观看老一辈们表演“耳子歌”,青年时期,他师从龙飞村的老艺人董步廷,得师傅倾囊相授,杨世嵩很快就领悟了“耳子歌”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学艺有成后,杨世嵩于2012年组建了龙飞村“耳子歌”表演剧团,到四乡八寨演出。近些年,演出的频率虽然减少了,但这群年龄都在“50+”的队员,依然会在农闲时聚在一块排练歌舞。

遇见非遗 | 神秘白族傩舞“耳子歌”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2张

“耳子歌”表演队员皆由男性扮演,一般由10人组成,分别扮演“老倌”“老妈子”“耳子”“耳子媳妇”等角色。表演开始前,队员们得先给自己扮上相。每一件道具、每一个装扮、每一句对白都有特殊的意义。

杨世嵩是“老倌”的扮演者,“老倌”身着羊皮褂子,戴着一副萝卜制成的眼镜,腰挂酒壶、烟斗、烟袋,双手持长烟杆和牦牛鞭,牦牛鞭用来指挥队伍,掌控整段表演的节奏。

“耳子”共有3人,是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也是幕前的主角。他们的扮相非人非兽,从头到脚用棕树皮包裹,腰系葫芦铃铛,手拿笊篱、杵棒、锄头等物。“耳子”既有灵性的一面,又有憨傻的一面,在表演中,“耳子”通过语言表达和肢体动作,传授新人结婚生子及为人处世的经验和道理。

“耳子媳妇”为男扮女装,聪慧贤良的形象与“耳子”的憨态形成反差。“老妈子”身着妇女装,头戴草笠帽,身挎背箩,箩里装着孩童玩偶,表演时用来向新婚夫妇展示带娃技巧。

表演开始,长号唢呐报喜,鼓乐满堂开泰。

第一场“耳子闹宴”。“耳子”们在席间穿梭唱跳,与宾客在打诨逗乐中抢食红肉,寓意纳福、吉庆、美满。

第二场“耳子闹婚”。有着“拦彩门”“跳四方”“拜喜神”等歌舞演艺。主人家拦住自家房门,“耳子”一家在门外聚集,两方隔着门对答叫嚷,几番轮回后,“老倌”打开家门迎客,寓意将喜庆迎进屋。在演出中用到的生姜、花菜、猪膀、白酒、算盘等物件也各有寓意。

第三场“耳子祈福”。在“祭土神”“起五方土”“送土神”的环节中,整场婚礼接近尾声。

最后,“老倌”带着“耳子”们以一曲白族的《十二生肖调》结束整场演出。

遇见非遗 | 神秘白族傩舞“耳子歌”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3张

“耳子歌”包含着儒家“礼乐教化”的成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也是云龙山地白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编辑:王佛保) 来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