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非遗 | 泼水节最欢快的节奏——光邦鼓舞

ycb (13) 2024-04-13 15:05:16

光邦鼓舞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歌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

这个边陲民族文化瑰宝,以独特的制作特点、舞蹈形式和社会功能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类节庆活动上的惊艳登场,更是为其注入了生命活力。

如今,古老的光邦鼓舞,已成为盈江乃至德宏的地方文化品牌,对推动德宏州民族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遇见非遗 | 泼水节最欢快的节奏——光邦鼓舞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1张

根据史料记载和支那乡老人们口述相传,光邦鼓舞起源于公元5世纪前后。彼时,天下大乱,中原内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世居西南边疆的傣族也长期处于分化、融合阶段,民族雏形基本形成,但还不稳定,民族内外征伐、迁徙频繁。

相传,当年有一批傣族先民从腾冲方向迁入今盈江县的支那坝子。那时的支那坝子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覆盖着茂密的亚热带季雨林,是动植物的天堂,不时有猛兽出没。光邦鼓就是人们为了生存、抵御猛兽侵袭制造出来的。

遇见非遗 | 泼水节最欢快的节奏——光邦鼓舞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2张

传说,有一对傣族母子在密林中遭遇一只老虎,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要扑向孩子的紧急关头,救子心切的母亲一边声嘶力竭哭喊求救,一边顺势抓起一根木棒敲打旁边的一棵空心老树。被击打后的空心老树发出了“咚咚”的共鸣声,老虎听到沉闷空悠的声音,吃了一惊,本无人性的野兽竟像着魔似的,俯首于这位有着伟大母爱的妇女面前,然后转身逃进林中,母子二人得以幸免于难。

此事一传开,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一棵空心老树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朴实的傣族先民认为这是上天的保佑,也庆幸他们找到了最好的防卫武器。后来,人们索性找来优质木材和牛皮制成大鼓,看见猛兽时就敲响,遇上节庆也敲响,这种大鼓就是傣语所称的“光弄”。久而久之,这种鼓也成为当地傣族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光弄”的功能已扩展到传递信息、报警、自娱自乐、庆祝节庆等方面。然而,大而笨重的“光弄”不便于携带,于是人们根据“光弄”的构造原理制作了一种轻巧、便于携带的小鼓,鼓的两端系有一条绸带,便于表演者挎于颈上,这就是今天的光邦鼓了。

光邦鼓声响起时,表明重要节日的到来或重大事件发生。不过一般光邦鼓的使用主要在农历春节和泼水节。

光邦鼓舞表演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技艺水平。整个表演队由若干个小组组成,小组以三人为一个单位,由鼓手、铓手、镲手组成。表演时,鼓手左手掌拍击左边鼓面,右手执一小木棒擂击右边鼓面,高低双音混响,互相衬托。同时,鼓手双脚形成左右前后踏步,有欲进非进,欲退非退之势,同时配以铓手、镲手的旋律,使得表演有一种独特古朴的韵味,气势磅礴,豪迈壮观,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遇见非遗 | 泼水节最欢快的节奏——光邦鼓舞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3张

光邦鼓舞的表演还需要表演者着统一的民族服饰,表演服饰分男女两种,男性表演者头裹包头,上身着无领布质盘扣对襟衫,下身穿宽裆大筒裤。女性表演者头扎一独辫,再用毛线花朵盘绕于头上,上身着鲜艳富有暗花的立襟衫,腰系绣有漂亮图案长飘带的小围腰,下身穿长裤,因而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遇见非遗 | 泼水节最欢快的节奏——光邦鼓舞_http://www.mainten.cn_ycb_第4张

在傣族人民看来,参与光邦鼓舞是一种荣耀,是智慧与才能的展现,能带给自己吉祥幸福。恰逢泼水节,快穿上节日盛装一起跳起来吧。

(编辑:王佛保) 来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