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中旬起,由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品发行的云南省情系列微视频《美丽云南》(第三季)更新上线。继2022年成功推出31集后,今年计划推出69集。该系列微视频以“世界遗产”“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云南特有民族”“云南美名”“云南美物”“云南旗舰物种”“云南非遗”“云史”“云山”“江河源”十个系列选题出发,串联起云南万物,为观众诠释一个意象万千的美丽云南。敬请关注!
滚滚长江,发于唐古拉山;滔滔黄河,来自青海腹地。江河湖海的归宗溯源,总绕不过一泓清泉。
在云南省镇雄县一个平凡的小村庄里,有一条秀丽清澈的河流发源而出,赤红的水见证了沿河城市文化的发展,裹挟着传奇的英雄故事,酿出了美酒,孕育着众生,愈聚愈勇,奔向远方。它就是赤水源。
赤水河云南段
赤水河流经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至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全长436.5千米,其中云南段97千米,涉及昭通市镇雄县、威信县17个乡镇152个村,是长江中上游目前没有工业污染的原生态自然河流,是当之无愧的生态之河。
赤水源
赤水河流域是中亚热带丹霞生态系统发育演化的典型代表,红腹锦鸡、白鹇等珍稀野生动物在此栖居,现今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也是亚洲最大面积种群数量的桫椤在此落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唯一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距离长江较近的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桫椤
同时,赤水河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河源头多生活着高原鱼类,上游生活着急流性鱼类,中游缓流性鱼类居多,下游和长江干流中的鱼类组成基本一致,被称为“长江缩影”。
秦汉时期,赤水河被称为“鳎部水”,鳎部是秦汉时期“南夷君长”之一,简称“鳎水”。后人又称为“大涉水”“安乐水”“赤虺河”。而我们熟知的“赤水河”一名,始出明代。到清代时,又被称为“怀河”。赤水河名称的变迁,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对这条河流的影响。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赤水河之“赤”的命名是因“每雨涨水,色深赤,故名”。赤水河两岸多有丹霞地貌形成的红色砂岩,每逢大雨冲刷,雨水便裹挟着红色的矿物质染红河水,画面绮丽壮观,“赤水”二字恰如其分。
红色矿物质染红“赤水”
赤水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一条蕴含古韵的文化之河。河道里,盐运文化在流淌的河水中孕育发展;河岸边,村落民居鳞次栉比,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极具特色的古镇文化在多民族融合之地生根发芽。
崇山峻岭中蜿蜒的赤水河
昭通市,古称朱提,北通巴蜀,南达古滇,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沿赤水源镇西北而行的镇雄县五德镇,可见一条幽深古道,古老繁盛的南方丝绸之路于此云深密林之间留下痕迹。而五德镇这条属于南夷道的历史留影,是赤水源地参与灿烂文化的最好印证。
南夷道深藏于群山峻岭中
赤水源的文化底蕴还体现在众多文人墨客的咏颂。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赤虺河行》中就写道:“君不见,赤虺河源出于芒部虎豹之林。”清代诗人写下“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美句,记录赤水河的秀丽风景。
赤水丹霞地貌
赤水源之美,安静而温柔。源头河畅水清,鱼翔浅底,沿岸植被丰茂,参天大树拔地而起,葱郁翠竹沿河伫立。威武雄壮的罗汉山犹如巨龙腾飞,岔沟几面环山,有两股涓涓细流从山谷流下,清澈透亮,给山谷添上几分清新。潺潺的流水,自青碧葱茏的原始大森林而来,集天地之灵气,向东奔去。
赤水源头涓涓流水
这里不仅有以雄、奇、险、秀著称的峡谷,还有万卷书瀑布、象鼻搅水、梅坳流云、“夫妻石笋”奇石、罗甸风光、“鸡鸣三省”大峡谷、森林竹海等奇观,美不胜收。其中,竹海便是生活在赤水源的人们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结果。风吹竹叶,“飒飒”声起,是迎客,也是感念。
森林竹海
涓涓细流酿成百年好酒,赤水河也是一条美酒之河。清代酿有“烧酒白酒、黄酒”。乾隆《镇雄州志》卷三记载:“九月九日,造咂酒、糯米酒二种,名曰重阳酒,味甘美,可九藏”。可见镇雄一带自古便是酿酒的好地方,这里的气候冬暖夏凉,是白酒适宜发酵的温度。康熙年间,镇雄县建成“镇雄扎西九龙溪酒坊”酿制“烧酒”,至今已有300年历史。
今日昭通赤水源地酒厂内工人检查发酵的谷物
和平不忘战时坚,回顾往昔,在赤水的故事里,在星火燎原的红色记忆里,赤水源还经历过一段峥嵘岁月。
红军长征过镇雄示意图
1929年,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在赤水诞生;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向云南威信县扎西地区集结,并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扎西会议,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补充。1935 年1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赤水源区域作战,期间留下的多处战斗遗迹和红色印记;1935年2月,红军一方面军长征经过镇雄,并佯动镇雄,迷惑敌人,争取了向东转移、顺利二渡赤水的先机。
红军一军团一师师部驻地旧址
此外,镇雄县雨河集镇的环街的雨河红军一军团一师师部驻地、花朗乡染坊头红五军团机关驻地、坡头镇槲烟林战的战斗遗址,至今尚存。它们是革命志士播撒过的种子,是星星之火燃烧过的证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制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革命的火种永不熄灭,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拳拳爱国之心永垂不朽!
“鸡鸣三省”全景
过去,赤水源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看沧桑巨变,奔流向前,哺育生命。未来,仍将在重峦叠嶂中日夜奔腾,用它的能量造福桑梓,谱写属于赤水源和赤水河的时代华章!
(编辑:王佛保)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