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波助澜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tuī bō zhù lán*,意思是指从旁鼓动、助长事物(通常指不好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使之更加壮大和广泛的影响。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时候带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那些加剧或促进不良趋势的行为。成语的使用场合通常是作为谓语或状语,并且含有联合式的语法结构。
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的作品,以及唐代文学家严复的相关表述。成语的正确读音是“推波助澜”(tuī bō zhù lán),而不是“吹波助澜”,后者虽然在某些文献中出现,但已不被认为是标准的成语用法。
一些常见的例句包括:“南朝·宋·鲍照《观漏赋》:“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澜。”以及清代秦笃辉的表述:“严复《论世变之亟》:即或漏吞舟之鱼,而已暴鳃断鳍,颓然老矣,尚何能为推波助澜之事哉!”这些例句展示了成语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描述特定情境时的具体含义。